Rethinking - Public Realm:
The Public Realm in Post Covid19 World
Existing Ting & Ting-> Think and Think
Workshop Title
Must Know
Phase A-I
Phase A-II
Anticipation
Zoom Classroom
Site Files
Learning Resources
Food Related
Gangsta Garden
Edible Schoolyard Projects
Skip Garden
Parkalot project
Garden is the answer
Performance related
Korean Drive In
Denmark Concert
National Theatre Stay at home 'Frankenstein'
NYC Innovate on the performance to cope with COVID19
Korea's Lesson in Theatre during Covid19
Babel- Immersive Theatre in Caledonian Park
VR related
UCL Bartlett scanlab
SCANLAB_Lecture
Forensic Architecture-Zhutao
Sociology/Anthropology
Precariat((流眾)
項飆-人類學-'附近'的消失
Artist/Government- Job during Depression Era
British Council Research in Crafting Futures
Exhibition Related
扉美術館一條
INDA Parade
2018-9 Cuida
Virtual Exhibition
Google Art & Cultural Institute
Acute Art-Kaws' 'Companion'
Venice Biennale- Freeplan
Tree of Life Exhibition
Public Space Related
Start with tapes
Architecture Role in Pandemic
Lithuatnia Dining Scene
Myammar Market
NL Dining Scene
BBC: City building post Pandemics
BBC: Physical Contact and post pandemics
Waste Management in Japan Village
疫情过后,Pop-Up会成为实体商业的拯救者么
疫情下保持社交距离?那些海外设计师们这次是真的拼了!
Tongji DESIS Lab | 后疫情时代的世界:社交隔离将改变什么?
Working Space Implication
疫情过后,我们的城市可能再也不一样了!
Art Related
“Remake the Model.” Philanthropy and the Arts After Coronavirus
“非接触式”艺术界,及其后
AR Platform upload
the role of art
Education Landscape
Teach for Future
Lectures
HKU Lectures Series
Humanising High Density
New node
Design Education during Pandemic time
無界社區
Toward Zero Food Waste
IzaskunChinchilla
New node
Reference_Projects
Cycles of Toolmaking
Competition
RIBA J Post Covid World
Reading Club
Session 1-Living
Session 2-Exchange
First Workshop Session (27/04/20)
BrainStorming Session
Brainstorming Session 1
H.Si
1)全国大部分地区为了防止疫情的扩散,均采取了交通管制与隔离管制措施;各行各业用工难,可能会加速人工智能领域相关行业登上历史舞台
2)2018年城乡建设部修改的城市居住区规划标准,强调发展理念与居住环境生活,更加注重人所居住环境的宜居 科学 经济。。
废除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三级空间概念。以时间和配套提出生活圈概念,将居住区分为四个等级。十五分钟生活圈、十分钟生活圈、五分钟生活圈、居住街坊。
开始注重人居环境,包括周围配套设施,绿地指标等等。如果生活圈概念都实现了,就算有病毒也不会扩散的这么快。
3)对疫情中心区居民的冲击很大,对其住宅玄关、洗消、房屋面积等需求都有改变。引导social distance
1)营造交流感
比如新加坡的比较高端的住宅,在社区内部是模糊了室内外空间的界限,把室内的功能搬到室外,
或是把公共泳池延伸到室内;这种做法可以拉进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你可以看到你的邻居在做什么,这会产生一种交流感,而不是自己仿佛一座孤岛的感觉。
2)提供多样性的功能空间
在社区内呆的时间大大増长,社区环境的体验更加受到重视。不仅仅只提供好看、美观的社区,
能丰富社区的功能,显得尤为重要。不能出门,那么在社区里做的事情,除了散步、坐下休憩以外,是不是还可以有别的功能?老人跟儿童是使用社区时间最长的人,
能否根据他们的需求提供更多的功能性场地?
caoxinyi
疫情期间,公共空间似乎变成了危险的代名词,但是人们对于社交及开阔空间的需求一如既往,我们需要一个既能保持一定距离又不会阻断人们联系的场所。
huo yiran
初期
家庭办公。公共空间使用率降低,人们除选购外其余时间都在家里,公共空间或处于闲置状态或被交通等占据。
中期后期
逐渐上班。公共空间使用率逐渐恢复,但人们还是倾向于在公共空间进行不需要肢体接触的活动。

结论-人们在公共空间中交流很少。

希望-公共空间里不只是公园啊,布告栏,快递箱,可以有一些交流的活动发生在社区,(前文提到的)公共空间是媒介作用,使每个人联系在一起又分隔开来。
yuqi
公共空间是任何人可以进入的空间,产生参与互动的空间。通过疫情发现公共空间还需要人们思想控制去与不去的空间。
Letong
Self-quarantine exposes acute loneliness and depression: greater need for intimacy within communities; More investigations need to be involved with "how to enjoy our privacy while acknowledging our neighbors".
yuan
空间是由人感官感受并产生的,不同空间有不同的界定,给人的感受也不同。疫情的出现,带来了更强烈的空间隔离感,比如人与人之间保持几米的间距,或许可以用特别的感官界定空间
Brainstorming Session 2
H.Si
这是我作品集里面的一个项目,我想用这两张图表达我是如何考虑“社区公共空间”的。

场地原来是遂宁纺织厂的几栋宿舍楼,工厂拆迁后宿舍楼将面向城市开放,方案摒弃了传统的裙楼和围墙,
用柱群的手法衔接新与旧,解决结构、交通的问题并提供多样的公共空间。
项目意图建立新的秩序化的framework和typology,为更大范围的街区的现存形态更新,提供一种可以被复制的演变的逻辑。
New node
New node
Structure是Event在理想状态下的空间表达,Structure应该在避免过度物理解释的基础上还原Event:
一定是包括触媒和开放空间的合理布置
caoxinyi
虽然人们被阻隔开来,但是是否可以通过另外的方式在公共空间进行创作及分享,
可以在社区开放一些场所,人们上传自己的想法或者心情,互相宽慰。
曾经看过一个新闻,一个小店老板用广播播放居民们点播的笑话,让大家感到稍许轻松,
我感觉这就可以算一个例子,即不一定通过视觉,也可以通过听觉或者另外的感知方式。
huang
新集体主义
New node
在二战过后工业热中,居住模式大多数都是以职工宿舍为主,居住生活围绕着上班下班后的生活邻居都是自己的同事,
这是苏联集体主义式生活,邻里互动较为熟络,互动都以集中式为主。在现在工作生活模式的不同情况下,思考是否
有一个新的发展生活形式结合公共空间。
huo yiran
一般的旧社区社区往往有它利用最频繁的流线,流线可发生的交流会更活跃,流线往往会有一些功能,比如超市等,
可以在此流线进行建筑的构件的创作,并插入现有功能,交流活动就容易在此发生。可结合智能社区app等设计
New node
Letong
Structure can include structure and event. Social identity, historical contemplation and cultural movement can be embedded and delivered.
yuan
或许人们应该重新思考原本极力追求经济效益的高度密集的空间设计,转而探究更加健康舒适、绿色环保、自由开放的空间
Brainstorming Session 3
Huo
工作方式进行改变: 由线下各种会议,出差,演讲......转变为不得不线上办公,
由此反思之前的工作模式存在效率低下问题,过多使用交通、经常聚餐等都是可以避免掉的,从而节约生态资源。
微博短视频博主启发
Cao
很多新闻显示,由于人类活动的减少,大自然展现了自我净化的能力,比如威尼斯的水恢复清澈有水母出现,由于车辆和生产的减少空气质量也有所改善。
人类活动减少的情况下,很多野生动物来到大街上。
但是另一方面,外出活动减少导致一些原本人们长期干涉的生物活动发生变化,依赖人类生活的动物无法适应人们突然消失的情况。
Huang
疫情严重地区(以武汉为例)的生活用品补给,许多是通过以每户为单位,发送需要购买的东西给社区志愿者,再由他们送至家
门口,一般的地区是限制一周内出行的次数。这种购买的模式类比盒马生鲜这种网络超市,是十分相像的。线上购物的模式越来
越普遍的条件下,统一集中的配送可以减少个人出行的污染排放,生态压力减小。
Letong
Reconsider material use in public space/adaptive reuse/retrofitting existing aging infrastructure
H.SI
Architecture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New node


(to promote the concept of social distance)
changeable light that can interact with people
and monitor crowd crowding (noise)
New node
yuan
当所有人被疫情隔离,都待在家里的时候,线下的社交活动似乎只剩下阳台上的活动了,而每一个阳台又都是每个个体最有特色的表现,
每个个体都拥有了一个万众瞩目的舞台。无论是展示园艺、演奏演唱、甚至举行婚礼等,阳台可以成为团结和点亮整个社区的社交平台。
Brainstorming Session 4
H.Si
通过制作一些空间装置,可以实现建筑空间上的功能置换和空间重构。可能会结合室内景观、
灯光、装置节点结构的设计。需要学习的有indoor farming, virtual reality
New node
Wendy: Check out Gangsta Garden
Wendy: 可以開始思考Indoor farming, exhibition 的ecosystem 是甚麼?
Ron Finley 透過他的Gangsta garden 來拓展其教育/生態自然保育/
社區營造這件事情, 從這樣看在discover 那塊也會看到farming 的附加身分.
然後再analyse這些過去都再用著甚麼樣的介面來讓事情可以發生.
還可以參考ecologic 他們在做的事情
Cao
人们的情绪与想法,是否可以通过某种方式结合为一种创作并在公共场所实体展示,得以记录和传递。
这种共同创作可以存在空间(线上进行)或时间上的隔离。
Wendy: 這裡你也可以往比較細的participatory art 的方向思考, 然後去思考participatory art
的過程需要甚麼樣的一個組織方式還有這個ecosystem 蘊含著甚麼
what made me
cloud
Candy Chang's before I die
Assemble
huo
为探究更好的工作模式,应该学习办公空间与工作效率
及工作舒适性及员工工作积极性等心理学方面的研究
Wendy: 可以思考這次受到最多衝擊的非典型勞動(如freelancer, artist, ...)?
對他們來說工作的空間型態會如何改變?
人群——音乐人
系统——线下音乐表演
受疫情影响,live house/音乐节等展示场所受到的冲击很大,虽然线上音乐的发展很好,
但也不能完全取代线下音乐的形式。所以就线下音乐展示场所进行设计,既满足人们享
受音乐的愿望又可以使他们分隔开来。
LIVE HOUSE——TO BE OR NOT TO BE?
live house布置
live house现场
huang
VR技术使可以使在不同地区的人远程设计虚拟空间,改变度极高,
可以使不同背景下的人来体验多元文化下的空间 虚拟展览空间的塑造
Wendy: check out '非接觸'藝術的空間可能
Wendy: 針對的層面在exhibition? performance ? 決定好然後開始看這些事情的ecosystem
从观众的的角度出发,展览的过程围绕在寻展,观展,体会。想针对exhibition层面做出改变。
展览品的展出形式由一定近距离的观看变为非接触艺术空间或者是数字接触。从项飚的分析中
提取出,在社交时代,肉体的感知转化为数据的体验,会造成反思能力的下降,但是展览中最
为凸显的就是与艺术家的思维共鸣。希望研究在超越感下的社交时代,通过展览的这概念帮助
人们的重塑反思能力。
Every piece of art you've ever wanted to see -- up close and searchable | TED Talk
Wendy: Yes, Google institute is a encapsulating platform for the art and culture subjects.
But the danger of the homogeneity in viewing experience might also turn the ocean of
art into a homogeneous one. Therefore explore if there is any initiative diversifying the
experience of art in post pandemic time? Digitally or physically.
Letong
Reevaluate vertical living system/ co-living space redesign/redefine social distance/modulation architecture study
Wendy: check out 項飆人類學: '附近'的消失
Letong: 老师,我前段时间刚好看了这个访谈!
Wendy: 好的, 接下來可以思考一下coliving/coworking/coproducing這件事情他們在community 上面
形成甚麼樣的腳色? 針對一個主題去發展ecosystem然後看裡面有些甚麼元素. 
yuan
研究水培相关知识,可以将水培的想法做成室内水景,改善建筑内部小气候,实现水培产出也丰富室内景观。
Wendy: 建議可以對要研究的主題再針對性一些, 還有儘量的往真的可以發展出一個ecosystem尺度探討的事情去看
Brainstorming Session 5
Wendy : Further Explanation
discover: 去找出ecosystem裡面涵蓋的事情, 現在能夠想到的就是
exploration, production, exhibition, exposure, 這裡面當然就著妳
針對的art approach 會有所不同. 但是往下看, 妳又可以這些在covid 19
後被disrupt的介面是甚麼
analyse: 去針對這些事情分析到底有甚麼樣的族群, 介面, 型態去支撐剛剛
說的那個Ecosystem
deconstruct: 這些事情的本質元素是甚麼. 有沒有甚麼可以替代的元素去面對
新狀況
assemble: 從新組裝這個ecosystem, 在原來的ecosystem提供一個或多個可能性
Before The Class
Before The Class
Second Workshop Session (3/05/2020)
Sequence of Presentation
1. Hong Yu
2. Huang Yu Qi
3. Huo Yi Ran
4. Cao Xin Yi
5. Letong
6. Zi Yuan
Drawing Progress
Hong Yu
New node
Huang Yu Qi
New node
Huo Yi Ran
New node
Cao Xin Yi
New node
Le Tong
updated on 5/16
Zi Yuan
New node
Hydroponics
Brainstorming Session
Brainstorming Session 1
Huo
有些艺术的performance并不能完全依靠某一种单一的形式(线上/线下)存在。虽然因为疫情,使大家对过去艺术的表现形式过于单一
进行反思,比如疫情过后,原来完全依靠线下表演的live house主理人有计划拓展线上表演的方式,但线下performance仍然是主要的形式,
因为线下的音乐效果和音乐人与观众互动的方便性,是线上所不能满足的。
cao
对于无界社区的概念很感兴趣,当艺术行为的每个参与者对其有所感悟时才是真正的作品
participatory art是否可以引起人们对“附近”的思考和关心
Wendy:'Art context' by geothe institute, spoke about how participatory art changed the
art and community landscape in Asia
huang
针对宅家式生活了解到,在疫情期间,大家很快适应宅家式的生活,并且促使了一个新的消费习惯,
线上线下的转变让大家有了更多的时间,节约出了很多交通的世界,可以重新思考价值观和寻找精
神寄托,“互联网+”的资源整合或许会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
yuan
可以在室内饲养热带地区特有的观赏鱼,沉淀在池底的鱼的排泄物会被微生物降解成植物可直接吸收的营养成分。
水培植物在吸收这些营养成分的同时,又反过来对鱼缸的水进行了过滤净化。可以用这样的循环方式,在室内组建
一个小的桑基鱼塘模式,实现养耕共生。
Wendy: Also it can help diversifying daily nutrient intake.
This may also change the landscape of community and
the idea of community garden
Letong
Pandemics后,人们对coworking space的需求是会增加还是减少。如何设计flexible and resilient coworking space
Wendy: Interesting question. the concept of Co-working space actually came from the
concept of Co-Living, when everyone can travel freely and experience the new
destination like local. The kind of impact Co-working space is receiving right now
is also the impact co-living space is confronting
Hongyu
During COVID 19 period, many public activities were put on the Internet, 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there will be more and more organized Internet events. But everyone's awareness of the need for "public space"
is still there. When the original functions of public space (shopping, exhibition, social) can be met in the virtual space,
what will the effective physical public space become? What's the point?
The materials I prepared are related to indoor farming, exploring how public space blends with life experience, and the
concept of "life experience" can be used in the public space of various functions.
Wendy:Indeed, there is a likely hood that the public space needs to start taking care
of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the community and individuals. To expose them
to potential of self sustainability
Brainstorming Session 2
cao
形式:当地元素?
展示载体
色彩
New node
New node
明暗
New node
疏密
New node
Wendy: Can refer to yayoi kusama
huo
音乐创作的一些elements不知道
应不应该加入music performance的系统中
New node
yuan
利用这种微型桑基鱼塘的理念,可以建立一个
立体的、飞升在天上的水中世界和蔬果森林
New node
New node
Wendy Teo: Living Garden
huang
New node
展览平台
New node
Hongyu
如何组织协调各方
Life experience的空间如何融入传统的public space
材质、工艺、选种
种植所需的灯光是否可以实现interactive
New node
Wendy: I can see the space embedded with
Artistic experience of the nature
New node
Wendy: A good way to organise social distancing
Letong
Brainstorming Session 3
cao
从人们的交往关系展开,为何越来越封闭自我,难以在现实展现,是否愿意分享情感及接受别人的分享
集体活动
Hongyu
技术与工艺
New node
当地材料的研究、可回收性、公众参与性
绿植布局
灯光设计
New node
New node
huo
分虚拟与现实两个部分展开
New node
线下探究分隔空间的设计
两者结合
线上通过探寻网络来进行表演的观看
huang
记忆宫殿
New node
Letong
yuan
通过展示一个完整的从上到下的生态系统来叙述一个绿色的垂直空间
Brainstorming Session 4
huo
对performance进行可拆卸分隔空间设计
New node
Hongyu
植物与人类共同拥有的空间
共同拥有的情绪与“颜色”
cao
从社会学及心理学的角度思考,关于人际交往
huang
非印刷展览,有形又无形
New node
yuan
营造垂直园林空间,在室内解决建筑内小气候调解的问题,
在室外提供更多荫庇乘凉的地方。可回收利用天面收集的雨
水,进入到水循环系统。
New node
New node
Letong
New node
Workshop_Participants
Mentor
Mentor : Wendy Teo
My Past Blogspot Sample
Wendyteo.com
Borneo Laboratory Web Site
Image can be inserted from Blogspot /Tumblr /
Students Profile
Cao Xin Yi /湖南大学/化学系(已毕业)
Wendy老師小留言: 妳可以的
Huo Yi Ran/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大四
Wendy老師小留言: 好好吸收世界上的資訊
Si Hong Yu
Bachelor:重庆大学 城乡规划 2015~2020
Master:AA March EmTech 2020~2022
在教室拍的,左边是我哈哈哈
Wendy老師小留言: 好的, 好好努力!
Yu Qi:四川大学 城乡规划(转申march1)
大五 今年gap
Wendy老師小留言: 好好加油!
Le Tong: Cornell University 大三 环境工程(转申MARCH1)
Wendy老師小留言: 接下來好好累積建築上的經驗!
Zi Yuan:华南农业大学 建筑学大五 gap一年
Third 17/05/20 Workshop Session
Sequence of Presentation
6. Hong Yu
5. Huang Yu Qi
4. Huo Yi Ran
3. Cao Xin Yi
2. Letong
1. Zi Yuan (Absent for Graduate Design)
Drawing Progress
Cao Xin Yi
New node
阅读了Art in context和一些相关资料以后
觉得参与式艺术是一个更大的概念,
包含教育与反思,还要再深入想一下。
因为我对整个方向还有点纠结,
而且对画图的风格难以把握(画不好还在尝试中),
因此难以下手,仅仅有初步的想法…
现在觉得想加入的元素有点多,又怕跑题了…
所以这种程度的草图也先放上来了…希望得到一些建议。
Wendy:
Comment 1: 在製作上面, 其實可以把整個過程來當成提升自己的繪
圖功夫的一個挑戰, 建議每天累積一些針對每個敘事部份的繪圖. 思
考固然重要但是在製作中提升各方面的能力也非常重要.
Comment 2: 方向上面的糾結可以具體的說明一下. 更具體的分享問
題也比較可以得到具體的回應. 同樣的在製作上面如果分享更具體想
法, 也可以讓這個對話的緯度展開更多的. 即使不見得有信心, 分享的
好處可以引來討論, 作為推進的基礎, 這個也是妳這個階段學習需要的. 
Comment 3:針對妳這次上傳的圖面內容, 其實這次的任務旨在於針對
既有的Public Realm Ecosystem 去做 研究和拆解來把不同的元素細
節化出來, 而非去直接提案一個具體的設計. 如果你是對溝通介面如何
在public realm 的展現有興趣的話, 建議可以學習已經發生過的一些例
子, 去系統性的拆解和組織. 建議的系統例如:
結合情緒表現來整合社區故事的介面例子(分類):
1) 需要接觸的介面: 現有的例子, 使用方式, 操作介面, 影響範圍
2) 需接觸, 上網的情緒: 現有的例子, 使用方式, 操作介面, 影響範圍
New node
COVID-19加速了各方面的互相融合,包括室内和室外活动的融合,各种生产活动的融合,以及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的融合
大概是想通过一个社区(一栋楼)
不同家庭在隔离时的生活状态,
引出思考:使社区重建信任,加强联系的参与式装置。
现在暂时考虑的interface是窗台?
不知道算不算public realm
Hongyu
New node
Wendy:
Comment 1: 上方把urban farming system中牽扯的
工作放在一個圖案的做法, 對解釋這些活動的ergonomic relationship
和他們在空間的關係有所幫助. 圖面繪製上每一個環節裡面重點的部
分, 經手人(agent), 方法, 需要用到的設備和器具為何, 也可以針對重
點用顏色來highlight和文字來說明.
Comment 2: 上次針對更大的education, community, agriculture 的
那個更多的ecosystem被解構出來的關係, 可以從妳針對compost
group, seed group, plant group, manual group, service group 上面
會需要甚麼樣的組織來進一步去細節化, 展開裡面的小生態圈. 例如,
compost group 可以結合學校(education) 組織團隊還有課程, 這裡面
就會蘊含一些需要促成這件事情的介面. 這樣子, 也可以豐富化妳的
整個ecosystem 探討的元素.
Comment 3: 在這個部分上面, 軟體(方法/安排/執行)跟硬體(介面/建
構)的解剖都很重要. 也會對下一個階段的部分有幫助.
我是想整个方案的设计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可以形成一个和indoor farm结合的自由度比较高的空间(未来要讲述这个空间是怎么被制作出来的(工具和人群))
第二个阶段是在这个空间上人们可以用预约的形式组织公共空间(pop up活动)
第三个阶段是研究这个空间是如何给社区带来影响和教育意义
huang
New node
这只是对上节课艺术家如何影响社会的思考,还没来的及转化为自己所画的图示
语言,画完了立马补上。不同艺术家对作品的思考方面是不一样的很难把他们归
为一类,但是大多数行为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不止存在在封闭的方盒空间,并且大
众观看与思考也是行为艺术的一部分。
1.艺术的角色。艺术是表达观察自我救赎和疗愈的高度精神的东西。
2.沟通的界面。作品本身和浏览了大多数作品之后,一个可以停留,坐下,观看
的空间是艺术家们与观众的沟通界面。
3.影响的人群,是会驻足观看的观众和会对作品思考的人群。
4.城市中的驻足空间。公园的长椅,广场的台阶,公交车站.....
Wendy:
Comment 1: 針對例子探索上面的: 把公共空間做為藝術的發表空間,
還有過去這些藝術家們怎麼從他們的操作上面去和公共群眾怎麼發生
對話. 這樣的思考除了如Marina Abramovic 和Joseph Beuys,其實妳
也可以在談地景藝術的land art類別當中找到.
Comment 2 : 針對怎麼對這些例子做更深入的分析, 個別藝術作品的
目標為何, 選擇了用甚麼介面還有用了甚麼手法去連結更廣大的群眾,
這些都是妳可以再往下深化的.
Comment 3 : 公共空間的潛能, 可以系統性的分析這些空間有甚麼介
面是可以使用來做為發表的, 還有這個使用的介面可以怎麼植入(過去
現在的用法).
New node
huo
New node
音乐空间
Letong
Fourth Workshop Session (21/05/20)
Desk Crit
Sequence of Presentation
1. Cao Xin Yi
2. Letong
3. Zi Yuan (Absent for Graduate Design)
4. Hong Yu
5. Huang Yu Qi
6. Huo Yi Ran
Hongyu
New node
huang
New node
xinyi
New node
Fifth Workshop Session (24/5/2020)
With Documents
Sequence of Presentation
6. Cao Xin Yi
5. Letong
4. Zi Yuan (Absent for Graduate Design)
3. Hong Yu
2. Huang Yu Qi
1. Huo Yi Ran
huang
New node
New node
New node
Cao
调整了一下想法,还是ecosystem部分
New node
huo
New node
New node
悲惨世界音乐剧
New node
Hongyu
New node
New node
New node
Letong
2020/06/07 MIDTERM CRITQUE
Sequence of Presentation;
評圖順序:
1. Si Hong Yu
興趣點: Edible garden/閒置空間popup 實驗規劃
2. Cao Xin Yi
興趣點: UX-UI 介面式設計
3. Dai Le Tong
興趣點: 消毒空間介面設計/Disinfection 中介空間可能性
4. Zi Yuan
興趣點: 魚菜共生空間設計
5. Huo Yi Ran
興趣點: 劇場的空間實驗/體驗式設計
6. Huang Yu Qi
興趣點: 藝術空間的都市實驗/AR/群眾參與
Si Hong Yu
New node
New node
Cao Xin Yi
New node
New node
Dai Le Tong
New node
New node
Zi Yuan
New node
Huo Yi Ran
New node
New node
Huang Yu Qi
New node
New node
14/06/2020 2nd Phase -First Workshop Session
Hong Yu+Yi Ran -新組隊題目: 沉浸式種植劇場實驗
New node
New node
Xin Yi+ LeTong - 新題目:隱-顯曼陀羅
New node
Yu Qi+Zi Yuan - 新組隊題目: 可生長式藝域- 社區擴散實驗
New node
New node
2020/6/17_SecondPhase_Deskcrit
Yu Qi+Zi Yuan - 新組隊題目: 可生長式藝域- 社區擴散實驗
New node
New node
Hong Yu+Yi Ran -新組隊題目: 沉浸式種植劇場實驗
New node
New node
New node
New node
Xin Yi - 新題目:隱-顯曼陀羅
2020/6/21_Review
Xin Yi - 新題目:隱-顯曼陀羅
New node
Yu Qi+Zi Yuan - 新組隊題目: 可生長式藝域- 社區擴散實驗
New node
New node
New node
Hong Yu+Yi Ran -新組隊題目: 沉浸式種植劇場實驗
New node
2020/6/24_Review
Yu Qi+Zi Yuan - 新組隊題目: 可生長式藝域- 社區擴散實驗
Hong Yu+Yi Ran -新組隊題目: 沉浸式種植劇場實驗
New node
Xin Yi - 新題目:隱-顯曼陀羅
New node
New node
2020/07/05_Final Crit
Yu Qi+Zi Yuan - 新組隊題目: 可生長式藝域- 社區擴散實驗
Xin Yi - 新題目:隱-顯曼陀羅
Hong Yu+Yi Ran -新組隊題目: 沉浸式種植劇場實驗